,京剧西行:当《智取威虎山》遇上美国梦
1980年代的美国像一块裹着金粉的磁铁,吸引着来自东方的艺术灵魂。1988年那个春末的清晨,洛杉矶国际机场的自动门不断开合,吞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。一群穿着厚实中式棉袄的京剧演员推着吱呀作响的道具箱,在翻译的带领下穿过海关。谁也没想到,这场原定10周的例行文化交流,会成为30多位上海京剧院精英的人生转折点。
,从读书笔记到国家样板
时光倒流三十年,1958年的上海京剧院排练厅里,几位年轻演员正热烈商榷着曲波新出版的小说《林海雪原》。杨子荣智斗座山雕的传奇故事让他们灵光乍现——何不把这出剿匪大戏搬上京剧舞台?当年9月,改编初稿在中国大戏院试演,虽然场面火爆,但艺术上仍显青涩。此后八年,剧本历经三次大改:先是陶雄调整整体架构,接着京剧大师周信芳认为"正面人物唱腔要更洪亮"的建议,创作团队又进行了精细打磨。1966年,《智取威虎山》非常终定稿,恰逢样板戏时代来临,这出戏被推上了时代的聚光灯下。
展开剩余78%,梨园明珠的抉择
在主演名单中,1944年出生于西安的齐淑芳格外耀眼。这位梨园世家的传人从小练就一身硬功夫——蹲马步能秉持整整半个时辰,清亮的嗓音能穿透几重院落。1960年从上海戏曲学校毕业后,她依靠"小常宝"一角迅速走红。连梅兰芳看过她的武戏后都忍不住赞叹"后起之秀",这句即兴点评很快在剧团内传为美谈。
1974年,事业如日中天的齐淑芳与性格内敛的乐队指挥龚国泰结为连理。这对夫妻聚少离多,相处时总是相敬如宾。排练间隙,人们常能听见龚国泰轻声提醒:"别太拼,嗓子要紧。"而齐淑芳总是摆摆手,丢下一句"放心"就回到练功凳上。为了不拖累妻子,龚国泰甚至在剧团获得赴美名额时主动让贤,却没想到这个决定会让两人的人生轨迹彻底分岔。
,美国梦的诱惑
1980年代的美国对文艺工作者而言,就像一座闪着金光的灯塔。美元汇率、超市货架、百老汇剧场,无一不在冲击着这群东方艺术家的认知体系。《智取威虎山》剧组在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的首演大获成功,单场400多美元的分成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:"原来可以靠艺术赚这么多钱。"更诱人的是主办方的承诺:只要留下,住房、保险、移民手续全包。
动摇情绪像野火般蔓延。巡演结束时,剧团在休斯敦进行了非常后一次集体表决。齐淑芳声音低沉:"机会就在眼前,走还是留?各自决定吧。"这句话让共事多年的同事们面面相觑,半分钟后,80%的人举起了手。那晚,龚国泰拨通了越洋电话,试图说服妻子回国。电话那头只传来一声轻叹:"对不起,我想试试新的舞台。"随后便是无情的忙音。
,现实的考验
理想很快撞上冰冷的现实。语言障碍、医疗保险、签证问题接踵而至,几位年长且不懂英语的琴师先后选择回国或转行。非常终是旅美钢琴家殷承宗伸出援手,利用"杰出艺术人才"条款为剩余成员申请绿卡,才平息了这场风波。获得合法身份后,齐淑芳与华裔编导丁梅魁组建了私人京剧团,通过改编《智取威虎山》唱段来适应美国剧院的演出需求,靠巡演维持生计。
,争议与遗憾
咱家舆论对这起"集体滞留"事件反应激烈。"叛国""抛夫弃子"的骂声跨越大洋。官方虽未明确表态,但演艺界对他们的作品采取了谨慎态度。90年代中后期,齐淑芳偶尔回上海录节目时,总被追问同一个问题:"为什么不回来?"她的标准答案是:"艺术无国界,中国京剧需要世界舞台。"这番漂亮话却难以平息各方质疑。
这支海外京剧团确实拥有优于咱家同行的硬件条件——殷承宗的钢琴伴奏、丁梅魁的现代舞美理念,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活力,赢得了美国大学的研究资助。但讽刺的是,他们始终在重复演出《智取威虎山》,未能创作出新剧目,成为业内批评"技艺输出与创新断档"的典型案例。
三十多年过去,当年的风华正茂已变成两鬓斑白。有人在唐人街茶楼教京剧念白,有人转行金融却仍把京胡挂在办公室墙上。晚年的龚国泰接受采访时,被问及那通越洋电话是否还在耳边回响,他只是摇头:"从那以后,我只听得见锣鼓点,再听不清别的了。"平淡一句话,道尽一生遗憾。
《智取威虎山》讲述的是孤胆英雄深入匪巢的故事,而剧组的美国之行却复杂得多——理想、物质、婚姻、时代因素交织配资搜,难以用简单的"艺术无国界"来解释。对咱家观众而言,非常难以接受的或许不是他们的离开,而是离开的理由太过功利,却又被粉饰得冠冕堂皇。正因如此,"令人不齿"的标签至今仍紧贴着这段往事,挥之不去。
发布于:山东省富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